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及孔子系《易》,作《彖》、《象》、《文言》,则以‘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又非文王之《易》矣。在这一点上,他又继承、深化、升华了邵雍须信画前原有易之说,将对《易》的解读提升到一个新境界,也就再一次空前深化了《易》的内涵。
其实非此往彼来,只是其象如此。阴阳只是一气,阳之退便是阴之生,不是阳退了又别有个阴生。他说:重卦之人,诸儒不同,凡有四说:王辅嗣等以为伏牺画卦,郑玄之徒以为神农重卦,孙盛以为夏禹重卦,史迁等以为文王重卦。对于数目字来说,这些公式只是一些空套子。《易》之所说,皆是假说,不必是有恁地事。
此所反映的,是他的卜筮信念与信仰。读《易》之人如能进而自己体会出这一画前之易,才会达致当年作《易》圣人之境界,彻悟《易》之本义。【1】三代王朝治理天下而留下了大量典章制度、政治经验、宗教观念的文献典籍,它们既是历代王朝政治的文献档案,又是王室成员、贵族子弟必须学习的文化教材。
前轴心文明的《六经》中道观念,与三代时期的宗教观念和政治经验有关,故而也鲜明体现出宗教巫术、经验操作的特点。关于先秦中道思想的论述已经不少,本文希望以文献体例为视角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清理:《六经》原典蕴含着什么中道观念?儒家子学如何继承发展中道思想?在先秦儒家经、传、子的文献体系里,中庸之道体现出什么思想特点? 一、《六经》原典的尚中思想 我们习惯于将中庸之道看作是儒家传统的思想,其实,中华文明是一个崇尚中道的文明,其尚中思想并不是儒家形成后才有的,而在此之前就有一个悠久历史渊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庸》建构的思想体系,既深入到个人心理情感的戒慎恐惧慎独喜怒哀乐,表达出对道德主体性存在的关注。但是,中的背后还有两种外在强制力量。
一种政治经验的累积,转化为道德理性的追求。早期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变革,主要体现在下列两个方面。
仁是儒学以先王之道名义提出的价值理念、道德原则,但是荀子强调应该比中而行之,即将其看作是一种比类中道的实践理性。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正如《系辞传》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所以,《中庸》第一章的中庸之道,既是一种人的道德哲学,又是一种天的宇宙哲学: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部依据吉凶悔吝后果而决定行动选择的卜筮记录,尽管从形式上看吉凶悔吝取决于天神意志的主宰力量,但是作者特别强调合乎中道的理性实践会带来元吉、大吉、吉、无咎的结果。又上溯到宏大、伟岸、寥廓的天命天下之大本天地位万物育,表达出对宇宙本源、形而上存在的探索。孔子也将中道的践行归结为上古先王,《论语·尧曰》记载: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先王之所以必须选择中行中道,源于他们的政治经验。
儒家的中道思想即源于《六经》,《六经》原典包含的宗教信仰与实践理性一体的中道思想,恰恰直接影响了儒家中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尚书》中记载的夏商周君王发布的种种诰命,要求遵循中道理念,这一个中也是与天神崇拜、巫术禁忌联系在一起的。
早期儒家将中庸之道由三代的宗教巫术提升为一种人文价值和实践理性,那么,士君子努力追求的普遍性、必然性中道的理性法则和道德法则是如何获得呢?《中庸》一书中有大量篇幅是探讨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内容。【7】 《夬·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儒家从《六经》之礼中提升出来的中,保留了与礼相通的实践型特点。汝分猷念以相从,各设中于乃心。也就是说,所谓中行,就是指合乎中的要求、达到中的目标的那一类行动和实践。【17】《保训》所说的中究竟是什么?学界已经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上古时期中的丰富性思想内涵。【10】《周易正义》卷七《系辞上》,《十三经注疏》第1 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第293 页。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
因此,中庸之道并不是儒家确立的知识观念、哲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或普遍原理,而只是表述人的实践活动的恰当、合宜、适度。二、儒家子学的中庸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诸子建立了比较成熟的中道思想,正是从《六经》原典的中道思想里发展而来。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中道 六经 儒家 。与此同时,早期儒家诸子著作《中庸》《孟子》《荀子》中,中庸之道逐渐从三代时期的宗教巫术,提升为一种普遍性的人文价值和道德理性。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中庸》一书中,早期儒家消解了中道的神灵崇拜、巫术色彩,而是从道德价值和实践理性的要求出发,探讨如何实现中庸之道的道德化、理性化途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诸子进一步从《六经》的中提升为中庸之道。可见,孔子及其早期儒家的中道思想已经不同于《六经》时代,他们将原本是君王及其权贵的政治品德的中道,拓展为普通士人、民众的品德和智慧。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16】《周书·蔡仲之命》:康济小民。李泽厚先生《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简称之为巫术礼仪。
可见,盘庚要群臣当分明相与谋念,和以相从,各设中正于汝心【14】,亦是要求臣民服从上帝的意旨。上古先民相信、崇拜自然神、祖宗神等各种神灵力量,认为各种神灵能够主宰人间吉凶祸福。
【5】 《益·六三》:益之,用凶事,无咎。肆予冲人,非废厥谋,吊由灵。
从盘庚迁殷说的各设中于乃心就可以发现:中不仅能够体现出一种德性与智慧,同时还表达出相关的巫术与信仰。昔微假中于河,以复有易,有易服厥罪。当然,在此实践、行动的基础上,中被儒家学者一步步抽象与提升,成为一种具有普遍性意义的行动准则,进一步产生了以中为本的规范、价值。《中庸》记载孔子的话说:舜其大知也与。
他虽然慨叹中庸之德民鲜久矣,但是在他的思想中,中庸之德确实是民众应该具备的德行。儒家所讲的中道中庸之道,即都是合乎礼的行为。
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总之,从《六经》原典到儒家诸子,中国传统中道思想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周易》在形式上是一部卜筮之书,包括本为占筮而用的阴爻(--)、阳爻(—)、八卦、六十四重卦、三百八十四爻而组成的象数体系。司马迁特别肯定孔子是为复兴三代礼乐而编《六经》的,他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发布评论